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之一,被流传了2200多年。赵括因为这场战役被认为是“纸上谈兵”的代表人物,遭遇了无数的批评和责难。笔者研究了这场战争长达30年,得出结论:赵括并非这场战败的罪魁祸首,甚至如果换成李牧配资平台实盘,他也未必能取胜。真正的原因在于赵孝成王的决策错误。
回顾长平之战的起因,大家都知道,公元260年,韩国的冯亭利用上党地区的形势,挑拨了赵国和秦国之间的关系。秦国决定出兵,指挥官王龁带领65万大军进攻赵国。赵国派出廉颇作为主帅,带领25万大军进行抵抗,最初赵军甚至没有骑兵。
这里有个常见误解,所谓的“骑兵大会战”在长平之战中并不存在。赵国的骑兵数量极其有限,长平遗址中发现的骨骸就可以证明这一点。事实上,赵国的骑兵由步兵中体能优秀的人选拔出来,也包括一些匈奴、游牧民族的投降骑兵。根据史料,赵国的骑兵人数并不多,而且在李牧的指挥下才有所增强。
展开剩余79%相对来说,秦军的骑兵则极为强大,他们已经把边境的游牧民族击败,培养出了大量骑兵,并将这些兵力投入到长平之战中。秦军的箭阵和骑兵对赵军的步兵形成了巨大的压制,赵国在这种军事对抗中劣势明显。
再谈到秦军的指挥官王龁,很多人认为秦国在这场战争中不派白起,而选择了王龁,是个错误的决定。但其实,王龁不仅是一个非常有军事才能的指挥官,他的领导能力也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高度信任。王龁的表现远非简单的替代白起那么简单,他的指挥思路和策略为秦军取得了初步的胜利。
赵国的主帅廉颇,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打败的。廉颇在历史上有着非常辉煌的战绩,他曾多次击败秦军,并且在攻破齐国、魏国等强敌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。尽管如此,面对秦国那庞大且训练有素的军队,廉颇依旧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。战争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战争不仅仅是单纯的军事对抗,而是综合国力的较量。即使是名将,如廉颇,也无法抵挡秦国庞大的军力。
赵国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,尽管廉颇在战术上不断进行调整和防守,但他始终没有得到赵孝成王的支持。赵孝成王在面对战局时,过于急于求成,催促廉颇提前出战。这使得战争陷入了僵局,而这种僵持局面对秦军而言并不致命,却让赵军的士气和后勤不断受到压迫。
赵孝成王最终决定换将,赵括继任。赵括,虽然年轻,但并非没有军事才华。赵括上任时,虽然赵国没有强烈反对,但赵括的决策缺乏深思熟虑。他没有像廉颇那样坚守阵地,而是贸然发动进攻。赵括并不知道,面对的是曾经的名将白起。赵括的冒进,最终为秦军提供了可乘之机。
白起利用秦军的骑兵迅速切断了赵军的后路,发动了包围战。尽管赵军拼尽全力反抗,但在秦军的密集攻势下,赵军最终陷入了绝境。赵括和赵军虽然在困境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,但始终无法逆转战局。长达46天的围困后,赵括在突围时不幸中箭身亡。赵军主力被完全包围,40万赵军最终投降,被秦军活埋。
历史的讽刺是,赵括在这场战斗中并没有完全失败,他的军队也曾经击伤了大量秦军。赵括最终死于自己的过失,而不是纸上谈兵的空谈。如果赵括真是“纸上谈兵”,那他怎么能够造成如此惨重的伤亡并打击敌军?
这场战争的真正悲剧在于,赵括和他的将士们被国家抛弃,赵孝成王不仅没有及时增援,反而沉迷于与其他国家合纵抗秦的计划,错失了挽救局势的机会。在缺乏领导支持的情况下,赵军最终崩溃,士气全无。赵括虽然英勇战斗,但最后被历史定格为“纸上谈兵”的笑柄。
回顾历史,我们不能简单地用“纸上谈兵”来评价赵括。战争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,赵括的失败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错,更是国家领导决策失误的结果。在长平之战中,赵国与秦国的国力差距,才是最终决定战局的关键因素。历史是复杂的,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地去看待这些事件,理解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囤在线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